若理会得此四书,何书不可读。
罗近溪也说「大人者连属家国天下而为一身者也」。这是一个道德的观念,非一社会学的观念。
并不是今天如此,明天便不如此。人通过觉悟而体现天道,是尽人之性。此即古人所说「圣人立教」,「化民成俗」,「为生民立命」的大德业,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道揆法守。但我们当如何起步去做呢?这在孔子也有其基本的教训,基本的观念。一得救一切得救,亦只有在「一切得救」上,一己始能得救。
这是天启、天意,并不是由于他的修养工夫而至的。诗书中就常有「皇皇上帝」,「对越上帝」,「上帝鉴汝,勿贰尔心」之语。以刑政明天下之防范,使民有所守;以赏罚示天下之好恶,使民知所禁,一本于道而已。
而世之驭物者,而欲物之畏,不过示之以死,亦惑矣。16《中华道藏》第11册,第482页。25《中华道藏》第11册,第485页。夫烹鱼者无所事于烦之也,制水火之齐以熟之而己,舜无为而治,其不以此欤。
邓广铭等主编:《宋史研究论文集》,第404-405页。臣因考三君之行事,知汉文之术,得于老子,而仁祖之政多似汉文。
考虑到严遵是西汉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,《老子指归》突出的亦是黄老主旨,陈景元的思想倾向不辨自明。盖仁祖以讼简赏法官而神考以狱空擢府尹,所以示仁民之意一也。对于北宋流行的黄老思想,以往学术界仅仅对宋初太祖、太宗、真宗三帝的情况有一些研究,2其他方面则关注甚少。7 这段记载既反映了宋太宗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,也显示出大臣们与太宗思想的一致性,以及《老子》一书对他们的重要影响。
秦观认为,张良属于黄老道家,崔浩属于阴阳家,张良比崔浩要高明很多。老子曰:‘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无欲而民自正。侯王之道,天其尽之矣。此点同样适用于宋徽宗,宋徽宗作为著名的崇道皇帝,笃信神仙方术,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,大力扶持道教,但他的治国主张却是提倡黄老清静之治的。
他于咸平二年(999)对宰相说:道德二经,治世之要道,明皇注解虽粲然可观,王弼所注言简意深,真得清静之旨也。讲《诗》,至《匪风》曰谁能烹鱼,溉之釜鬵,上曰:老子谓治大国若烹小鲜,其义类此。
13 柳存仁:《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》,《和风堂文集》上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,第494页。曹参不扰狱市者,以其兼受善恶。
当时不仅大臣熟知《老子》内容,皇帝也经常阅读《老子》。盛乎哉! 崇道之名,不为虚美。契丹主凡欲自立时,求僧道之有名称者加以爵命,惟澄不受。30《中华道藏》第12册,第483、502页。16神考即宋神宗,仁祖即宋仁宗,陈瓘认为宋仁宗的治国思想和为政实践与汉文帝类似,都是以黄老为宗。黄老之学贵合而贱离,故以道为本。
37 薛致玄综合司马迁父子关于黄老的论述,认为陈景元对《老子》的解释和发挥与黄老思想相符合。10《中华道藏》第11册,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4年,第322页。
然老子为书,其言虽若虚无,而于治人之术至矣。司马光同样崇尚黄老,并与王安石进行讨论: 今介甫为政,首建制置条例司,大讲财利之事,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准,欲尽夺商贾之利,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,而收其息,使人愁痛,父子不相见,兄弟妻子离散,此岂孟子之志乎。
显然,司马光不仅反对王安石变法,而且认为其变法违背了黄老之旨。为了用好老子之道,需要充分发挥礼、乐、刑、政等社会政治制度和措施的作用: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,以有毂辐也;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,以有礼、乐、刑、政也。
进入专题: 北宋 黄老 道家 。4 张其凡:《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》,邓广铭等主编:《宋史研究论文集》,第404-405页。天下未尝无刑,而为奇者不止,则死之不足以惧物也明矣。如欲废毂福于车,废礼、乐、刑、政于天下,而坐求其之为用也,则亦近于愚矣。
……举其书以加之政,则化民成俗,此篇其效也。至云‘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此言善恶无不包容,治身治国者,其术如是。
12因此,他对道教的崇奉与以黄老清静之旨治国有明显区别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23苏轼则认为黄老才是道家的正宗,他曾奉诏撰《上清储祥宫碑》云: 道家者流,本出于黄帝、老子,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,以虚明应物为用,以慈俭不争为行,合于《易》何思何虑、《论语》仁者静寿之说。
39陈景元对黄老的阐扬,能够代表当时道教思想界的一般状况。盖圣人以无为用天下之有为,以有余用天下之不足故也。
14强调老子思想中的政治功能,乃是黄老之学的重要特点。夫惟有为不离于无为,无为不废于有为,而为出于无为,其于治天下有余裕矣。3 李焘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第二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,第226页。清虚无为,使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
臣故曰汉文之术出于老子,而仁祖之治多似汉文,神考谓汉文吾无间然,则绍述之意可知也。观天文,察时变,以辅人事,明于末而不知本,阴阳家之流也。
10并于景德三年(1006)下诏说:老氏立言,实宗于众妙,能仁垂教。不仅仅是宋初盛行,而是北宋多数帝王都有崇尚黄老的举措,君臣上下共同推行,思想界互相呼应,黄老思想几乎漫延于整个北宋王朝,其中仁宗朝尤为显著。
老子曰:民常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,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。22 王夫之:《船山全书》第十一册,长沙:岳麓书社,1996年,第110页。